万事达U卡的支付模式 能绕开境内法律监管吗?

98 0 2024-05-22

近期,因USDT转化为人民币所引发的银行卡冻结法律问题日益凸显,使得部分加密货币圈的玩家开始寻求新的提现途径。其中,万事达U卡作为一种可充值虚拟币并进行境内消费的方式,逐渐进入了他们的视线。尽管这种方式看似能够有效地规避银行卡冻结的风险,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法律隐患。

万事达U卡的支付模式

很多人对于如何使用万事达U卡进行境内支付感到好奇。其实,这种模式与我们所熟悉的国内支付方式有所不同,但也有其独特之处。简单来说,万事达U卡就像是一张可以在国内使用的、能够充值虚拟货币的海外银行卡。为了更好地理解,我们可以做个类比:万事达就好比是国际版的银联,而发行万事达U卡的Paytend则类似于银联体系下的一家银行,例如建设银行。这样,Paytend推出的Unioncash万事达卡,即我们所说的“万事达U卡”,就可以看作是建设银行推出的一种特殊“联名卡”,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支持虚拟货币的充值。持有这张万事达U卡的用户,可以将USDT、BTC、ETH等加密货币存入卡中。

不仅如此,这张卡在全球范围内,只要有支持万事达的ATM机,都可以进行现金提取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尽管它是一张国际银行卡,但在中国境内,它同样可以畅通无阻地完成消费支付。无论是支付宝、微信,还是美团、饿了么等常用APP,都可以将万事达U卡作为支付方式。那么,问题来了:如果我用虚拟货币充值到U卡,然后用U卡支付,那么支付宝或商家收到的是虚拟货币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实际上,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境内的商家,他们收到的都是人民币。这是因为,在用户充值虚拟货币到U卡后,卡片运营方会将这些虚拟货币结算为外币。而当用户在境内消费时,由于存在国际结算协议,商家实际收到的是人民币,整个过程中并不涉及虚拟货币的流转。

万事达U卡的法律风险探讨

对于万事达U卡的发行方或合作机构而言,其在中国境内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。尽管在大多数非中国籍的国家中,虚拟货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并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,但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制度,因此相关行为在中国境内可能涉嫌“非法换汇”。

具体而言,如果中国用户使用人民币兑换的USDT等虚拟货币充入U卡,并通过该卡在境内进行消费支付,那么发行方实际上间接实现了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。这种行为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可能被认定为“变相买卖外汇”,从而构成非法经营罪。根据相关法律解释,一旦非法经营数额达到5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违法所得数额达到10万元人民币以上,即属于“情节严重”的情形。
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非法经营罪的首档刑期标准为“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”,因此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的保护管辖原则,可能无法对境外U卡发行方进行追责。但是,如果发行方具有中国国籍或在中国境内从事相关活动,那么中国法律仍然可以对其进行管辖和追责。

此外,对于U卡发行方是否明知中国用户使用人民币兑换虚拟货币并充入U卡的问题,也是判断其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如果发行方对此明知且参与程度较高,那么其可能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。

综上所述,尽管万事达U卡为加密货币圈的玩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提现途径,但其在中国境内的使用和推广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。相关人士应当谨慎评估风险并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,以避免可能的法律纠纷和损失。
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标签列表

    GCICS威广商信拆分 GCICS威广商信 万事达u卡 GCICS 威广商信 百度地图